鸱目虎吻

在中国古代成语中,“鸱目虎吻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它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一年》,原文是“鸱目虎吻,其状可畏。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面目的凶恶和狰狞,如同鸱鸺的眼睛和老虎的嘴巴一样,给人以极大的震撼。
“鸱目虎吻”中的“鸱”,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,形状像猫头鹰,有着锐利的目光;“虎吻”则是指老虎的嘴巴,象征着凶猛和残酷。这个成语通过对比,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极端凶恶的表情,常用来形容那些心狠手辣、令人畏惧的人物。
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,“鸱目虎吻”常常被用来描绘反面角色,以突出其恶劣的性格和令人不寒而栗的形象。如在一些古典小说中,那些恶霸、恶棍或是邪恶的官员,往往被描述为“鸱目虎吻”,以此来表现他们的凶残和邪恶。
此外,“鸱目虎吻”也不仅仅局限于描述人的外貌,它还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心机深沉、城府极深的人。这类人往往在表面上看似和善,但内心却充满狡猾和险恶,正如成语所形容的那样,给人以“其状可畏”之感。
“鸱目虎吻”这个成语,以其独特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,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,它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外表凶恶和内心狡猾的人,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追求善良和正直,远离邪恶和暴行。